卫华新闻

卫华奋斗者图签 | 一场跨越四百昼夜的使命攻坚
发布2025年11月10日
阅览29
手机阅览


WEIHUA

“一群人做好一件事,最需要的是什么?”

“要有创业的使命感。”

项目经理赵玉斌的回答斩钉截铁。这不仅是他的个人信条,更是整个墨西哥项目团队的奋斗底色。

客户是全球顶尖的钢铁巨头。从签约、设计、生产到测试,每一步都险阻重重,严苛的标准、复杂的结构、前所未有的设计难度,如同一座座亟待翻越的山岭。四百多个日夜的废寝忘食,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近乎燃尽了自己。当首台印着"卫华"logo 的 50 吨起重门机缓缓驶出厂区时,所有的汗水与心血,终于在那一刻,凝结成了奔赴远方的光。

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远征,更是一次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“挥师北上”。




WEIHUA

受关税政策与市场红利的双重影响,墨西哥已成为众多企业进军北美市场不可或缺的“陆上跳板”。随着全球顶级汽车制造商纷纷落户,当地经济活力奔涌。

面对这片欣欣向荣的热土,某国际钢铁集团雄心勃勃,于 2024 年在墨西哥北部工业重镇蒙特雷投建新厂,并向全球公开招标,3 台 50 吨门式起重机成为核心招标项目。

消息传来,卫华国际欧美大区国家经理石坚内心激荡。

作为深耕墨西哥市场多年的“拓荒者”,他再清楚不过:这不仅是卫华国际化战略的关键落子,更是撬开欧美高端市场的支点。拿下国际钢铁巨头的订单,就等于握住了通往更高舞台的钥匙。

石坚(左一)和同事拜访墨西哥客户

机会转瞬即逝,这场占据天时地利的攻坚战,我们没有退路,必须拿下。”面对虎视眈眈的国际竞争者,石坚的信念坚如磐石。

在多次商务谈判中,他从容不迫地向客户展示卫华的服务案例:法国米塔尔的桥式起重机、沙特阿美的门式起重机、俄罗斯市场的定制解决方案……世界领先的防摇摆技术、离散型设备柔性制造的创新实践,以及一小时下线一台桥式起重机的高效产能。卫华展现出中国制造业的独特优势让客户频频点头。

然而,真正的考验接踵而至。 客户先后四次实地考察卫华工厂,没有寒暄客套,只有直奔主题的提问与记录:盯着自动焊枪的轨迹观摩、用游标卡尺量导线的间距、查看设备防水性能…每一次,石坚的手心都捏着一把汗,但他始终沉着应对,从不急切追问结果,而是以专业的产品对比与建议赢得客户的信任。

最终,打动客户的除了技术实力,还有卫华扎根墨西哥的决心——卫华在当地设立的办事处与即将成立的子公司,展现出独一无二的诚意与服务能力。

石坚与客户在卫华合影

“我们不是卖设备,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案。石坚说:“在销售领域,再也没有比赢取信任更难的事。但只要我们提供方案能直击痛点,客户没有理由不选择我们。




WEIHUA

签约伊始,技术团队成员都觉得,一切应该顺顺利利才对,“因为我们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产品,而且还有很多资源,做起来难度估计不大”,但事实证明,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。

"欧标和国标完全是两套不同的设计体系。"刘富利揉着发涨的太阳穴,指着屏幕上的参数,"比如这个焊缝等级,国标可能只标一级,欧标要细化到熔深、咬边量、探伤比例。”

更棘手的是,客户指定的核心配套件均为国外品牌,只能通过中间商取得有限联系,甚至连产品图纸资料都提供不了,根本联系不上对方的技术团队,很难达成有效沟通。

刘富利(右二)和团队讨论技术可行性

“没有参考方案,一切从零开始,就像学一门新语言。” 设计团队被抛入一场“绝境求生”般的攻坚。

刘富利将厚厚的技术协议拆解成三百多条具体需求,逐字翻译、标注、反复验证,再通过精确的设计语言将其转化为图纸。

这是一场高强度的跨界“翻译”,过程中充斥着无数次的推倒重来。任何微小的修改,都可能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,导致整个系统重新调整。

电气设计师侯鹏超对此深有感触,特别是空调合二为一的优化,将两个空调的散热量压缩到一个箱体里,需重新计算热传导系数,调整风道走向、合并电气室。“既要满足客户要求,又要兼顾品质安全,还要匹配使用场景,像堆乐高积木,调整任何一个部件,都需要重头再来。”

侯鹏超仔细核对技术协议要求

方案历经五轮修改仍悬而未定,团队初期的锐气备受考验,耐心也几近消磨殆尽。沮丧情绪开始蔓延,甚至有人开始打退堂鼓。但刘富利深知,这是叩开北美市场的首张“入场券”,意义非凡。

他说:“我们不求速成,但必须走的稳,走的扎实!无论修改多少遍,都要全力以赴,做到万无一失!” 这番话语重新点燃了大家的斗志。

尽管中国与墨西哥有 14 小时的时差,项目组便昼夜颠倒,常常深夜与客户沟通,白天依据意见完善方案,周末的办公室也常见他们奋战的身影。所有人心中只有一个信念:务必打赢这场开局之战!

最终,技术团队以“手搓图纸”般的极致匠心,完美回应了所有需求:优化电气室设计,创新集成的无线 WiFi、滑线通讯、“安全失效保护系统”等技术纷纷落地。

项目组与客户进行试验验收

刘富利自豪地说:“本次设计严格对标欧洲标准体系,实现全维度零妥协落地。我们不仅攻克了国际级技术壁垒,更实现了团队能力的一次全面跃升。”




WEIHUA

项目组成员来自不同部门,虽然个个是精兵强将,但初期协作并不顺畅。每个人对项目的理解不同,面对高强度的工作节奏,难免出现分歧。

如何统一思想?如何将公司战略与项目执行紧密结合?项目经理赵玉斌不断自我拷问。特别是开会,大家很难集体有空,不少人抱怨“开会总耽误干活” 。

赵玉斌并没有急于反驳,而是搬着椅子去同事工位旁以“小型会议”的形式沟通推进。

他不过来,我就过去。会议的本质是达成共识,形式并不重要。于是,车间里、食堂边、甚至货运电梯旁,都成了讨论问题的地方。”这种细微的改变,悄然点燃了团队的化学反应,团队的棱角慢慢磨成了合力。

项目推进碰头会

客户考察期间,团队协调整合销售、技术、生产等资源,全程陪同讲解;十一国庆,产品试验验收进入冲刺,全员主动留守,克服时间紧、任务重的困难,保障验收顺利完成。

真正的考验藏在细节里,更令人动容的是普通岗位上的奋斗身影。

第一台进口空调到货时,仓库管理员董心悦犯了难:全英文标签、异形外观,连物流单都写满专业术语。“不能收!”她拽住送货司机,“我得弄清楚这到底是不是客户要的。”她用手机软件逐字翻译、反复核对、对照技术协议、联系采购部确认后才将物料入库。

为了攻克进口物料的管理难关,她将所有英文标签拍照存档,逐一翻译比对,甚至亲手编撰了一本“英文物料速查宝典”。

有一次,一批进口液压阀短缺了两个密封垫,她在仓库中反复盘点十余次,最终在集装箱的隐蔽夹层里找到了它们。

从最初的手忙脚乱,到后来的高效精准,她与仓储团队用一次次快速的响应,默默支撑着项目庞大的物料需求体系。

赵玉斌查阅评审会议纪要

“我们不可能等待万事俱备”,赵玉斌道出了团队的心声,“必须怀揣创业的使命,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朝着共同目标全力冲刺。”


WEIHUA

首台起重机的顺利发运,不是终点,而是一道全新的起跑线。

四百多个日夜,他们在图纸的方寸间播种希望,在车间的轰鸣中熬炼心血,在颠倒的时差里追赶进度。

不是一个人的英雄主义,而是一群人以“创业的使命感”为火把,将彼此照亮,最终将信念淬炼为“全力以赴,使命必达”的现实。

每一个在时光中努力奔跑的人,都必将得到岁月的丰厚回馈,只要目光坚定,心向远方,便一定能劈波斩浪,一往无前。